问:朱子将入朝,门人曰:诚意正心四字,主上所厌闻,幸勿再言。
朱子曰:吾平生所学,惟此四字,舍此无可言者。
而子不以为然,何也?曰:朱子苦学细心,然不得圣人之师,诚意正心功夫,全未体行,以一己私见为是,发明圣人皆似是而非。
今将使孔孟之道,人人知之,人人行之,岂可曲徇朱子?夫心之发动处即意也,而诚正功夫则迥不相同。
圣人之学,不外静存、动察两途,静而存养,致中也;动而诚意,致和也。
孟子言:存其心,养其性,所以事天。
人人皆有心性,心性近在人身,存养只是自端心性。
如何便是事天?此理必实践其功,循序渐进,到了深造自得境界,然后知意如何诚,心如何正。
朱子谓心即是性,所以解《大学》虚灵不昧便是明德,不知虚灵不昧,知觉运动之心也,纯一无为乃为性。
凡人未生以前为先天,在母胎中,心即是性,既生为后天,婴儿落地必大叫一声,太极破而心性分,知觉运动之心,非复本然天命之性矣。
故圣人教人复性,存有觉之心,养虚明之性,有许多功夫次第。
诚意者,初存养时,于念头动处,善则行之,恶则改之也。
正心则养浩然之气,久久而不动心,无念非天理。
自圣学不传,《大学》原本又被朱子改坏,格致诚正功夫,无明师指授,何以能知能行?又何以分别始终本末之序?有宋一代,理学始于濂溪,濂溪师寿岩和尚,以养知觉运动之心便为养性,程、朱宗之,居然以为圣人之道如此,而朱子则称明道似颜子,伊川优于孟子,平生发明经籍,只以二程为宗,将《大学》一书改窜。
孔子言:“此谓之本,此谓知之至。
”盖知修身为本,则修其身而天下平,圣德王功,皆括其中矣。
朱子遵伊川,将此二句删去,另撰格物一章,曰:“此谓物格,此谓知之至。
”盖其学从陋劣禅宗得来,谓知觉之心即天命之性,但养空空之心,便是圣人尽性之学,迨心颇虚静,灵慧亦生,而实则齐治均平许多事业不能优为。
又私心妄想,圣人经纶全备,必是从事事物物上体贴出来,于是解格物为物物穷理,然格字自古训至也,以穷物理为至物,成何语耶?则转一解曰:“穷致事物之理”,穷致即致知。
致字之意,夫子言“致知在格物”,谓存心养性之功,必屏除物欲,允执其中,至虚至静,做到纯一境界,便与天地合德,所以止至善便是存养实功。
知止故能定静安,而虑而得,虑即知也,虑而得即致知也。
心纯乎理,何患言行动静尚不得其正乎?故曰:“苟志于仁矣,无恶也。
”夫子又恐人疑止善而定静安,能静不能动,且事物之理无穷,止定静安如何可了?故接言“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”云云。
上文虑即谓事物来前,心尽而理明,剖别其是非,非空空想像也。
朱子等所谓尽心,止是尽知觉之心,亦不知止至善之法。
至善者,人身太极之所。
民受天地之中以生,天地有中,人身亦有中,虞廷执中,子思喜怒哀乐未发之中,皆此中字。
止于至善,《书》言安止钦止,《诗》言敬止、基命、宥密,《周易》则明著其象曰,艮止,文王曰:艮其背,不获其身,行其庭,不见其人。
背,北堂也,喻人身之中。
存心养性于此,一念不生,万理浑然,当至静时,觉自家身体亦不知道了,此为不获其身。
离宫,此心应事之所,明堂也,庭也。
洗心退藏于密,心不在明堂而在密室,故曰行其庭,不见其人。
夫子《传》之曰:止其所也,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,动静不失其时,其道光明。
而《大象》又曰:君子以思不出其位,位即中也。
秦汉而下,三教分门,止为不识中之所在。
老子曰:玄牝之门,天地之根。
合天人之奥而言,不外乎中。
儒者反以为异端。
僧羽之徒,不遇明师,随心妄指,既无以存养其心,又安能动察善恶?故朱子所谓诚意者,后世禅学,闭目静坐,此心空空无著,至诚专一,百日便可通灵,儒者得之,遂以为圣学如此。
至正心不过云诚意之久,念头都无不善,则心可正矣。
而不知复性之功,有许多次第。
复性之功,孔孟而后,儒者失其传矣,而道流存之,所谓取坎填离者,即克己复礼。
其言先了命而后了性,性命双修,方为大道。
羽流误解,则以绝欲保身,延年却病为了命,空空静坐,一丝不挂为了性,不知了命者,即孟子所谓立命,了性者,子思所谓尽性。
尽性立命,圣人所以与天通,下学所以上达。
而儒者贬斥佛老,言养气则曰老子之异端,言尽心则曰佛之异端,除却尽心养气,学圣贤无从下手。
万事万理起于心,心在先天纯乎性,故曰人性皆善,心在后天杂于情,故曰性相近。
人心然,天地亦然。
天地未分,乾坤统于太极,阖户谓之坤,闢户谓之乾,纯阴纯阳者合为一元,如人之先天,性无不善也。
天地既分,乾下交于坤,坤上交于乾,而阴阳互宅,变为坎离,坎离,日月也。
天地无功,以日月为功,天地无日不交,坎离无时不会,天地虽分先后天,而后天仍是先天。
人身则不然,分者不能复合,散者不能复聚,心浮动而邪妄多,性沉伏而阴浊胜。
先天乾命转为离情,先天坤命转为坎性,心性分而乾坤颠倒,所以克己复礼,必由养气,以虚无之神,养虚无之气,求放心而入于中宫,即止至善也。
神明静安,真阳有基,谓之有诸己。
再动静交养,内外交修,久久浩然之气充实,则周身无所不到。
《易》曰:君子黄中通理,正位居体,美在其中,而畅于四支,发于事业,美之至也。
孟子言:充实之谓美,即从夫子而来。
充实矣,再加涵养集义功夫,则大也,圣也,神也,自然渐次而至。
故存神养气即存心养气。
宋儒避道家之神气,止言存心,然心即人之神明,心神岂有二乎?了命者,即有诸己而充实,了性者,即大而化之。
欲避佛老尽心养气,另说一番明明德功夫,使天下人,物物穷理,疲耳目、役心志,终身不能殚其功。
不知仁字只是天理良心,谓仁难识,譬如以邦畿为远而不可到,不知未出井闾,殊可笑矣!而误及天下后世,尤可慨也!《大学》实功,非实践不知,非明师不能竟其学,此圣人之道,似乎易知易行,而实无人能知能行。
诚意正心,迥不相侔。
尔等笃行勿倦,久自知之,非口舌可罄也。
摘自刘沅先生著《又问》
问:朱子将入朝,门人曰:诚意正心四字,主上所厌闻,幸勿再言。
朱子曰:吾平生所学,惟此四字,舍此无可言者。
而子不以为然,何也?曰:朱子苦学细心,然不得圣人之师,诚意正心功夫,全未体行,以一己私见为是,发明圣人皆似是而非。
今将使孔孟之道,人人知之,人人行之,岂可曲徇朱子?夫心之发动处即意也,而诚正功夫则迥不相同。
圣人之学,不外静存、动察两途,静而存养,致中也;动而诚意,致和也。
孟子言:存其心,养其性,所以事天。
人人皆有心性,心性近在人身,存养只是自端心性。
如何便是事天?此理必实践其功,循序渐进,到了深造自得境界,然后知意如何诚,心如何正。
朱子谓心即是性,所以解《大学》虚灵不昧便是明德,不知虚灵不昧,知觉运动之心也,纯一无为乃为性。
凡人未生以前为先天,在母胎中,心即是性,既生为后天,婴儿落地必大叫一声,太极破而心性分,知觉运动之心,非复本然天命之性矣。
故圣人教人复性,存有觉之心,养虚明之性,有许多功夫次第。
诚意者,初存养时,于念头动处,善则行之,恶则改之也。
正心则养浩然之气,久久而不动心,无念非天理。
自圣学不传,《大学》原本又被朱子改坏,格致诚正功夫,无明师指授,何以能知能行?又何以分别始终本末之序?有宋一代,理学始于濂溪,濂溪师寿岩和尚,以养知觉运动之心便为养性,程、朱宗之,居然以为圣人之道如此,而朱子则称明道似颜子,伊川优于孟子,平生发明经籍,只以二程为宗,将《大学》一书改窜。
孔子言:“此谓之本,此谓知之至。
”盖知修身为本,则修其身而天下平,圣德王功,皆括其中矣。
朱子遵伊川,将此二句删去,另撰格物一章,曰:“此谓物格,此谓知之至。
”盖其学从陋劣禅宗得来,谓知觉之心即天命之性,但养空空之心,便是圣人尽性之学,迨心颇虚静,灵慧亦生,而实则齐治均平许多事业不能优为。
又私心妄想,圣人经纶全备,必是从事事物物上体贴出来,于是解格物为物物穷理,然格字自古训至也,以穷物理为至物,成何语耶?则转一解曰:“穷致事物之理”,穷致即致知。
致字之意,夫子言“致知在格物”,谓存心养性之功,必屏除物欲,允执其中,至虚至静,做到纯一境界,便与天地合德,所以止至善便是存养实功。
知止故能定静安,而虑而得,虑即知也,虑而得即致知也。
心纯乎理,何患言行动静尚不得其正乎?故曰:“苟志于仁矣,无恶也。
”夫子又恐人疑止善而定静安,能静不能动,且事物之理无穷,止定静安如何可了?故接言“物有本末,事有终始,知所先后”云云。
上文虑即谓事物来前,心尽而理明,剖别其是非,非空空想像也。
朱子等所谓尽心,止是尽知觉之心,亦不知止至善之法。
至善者,人身太极之所。
民受天地之中以生,天地有中,人身亦有中,虞廷执中,子思喜怒哀乐未发之中,皆此中字。
止于至善,《书》言安止钦止,《诗》言敬止、基命、宥密,《周易》则明著其象曰,艮止,文王曰:艮其背,不获其身,行其庭,不见其人。
背,北堂也,喻人身之中。
存心养性于此,一念不生,万理浑然,当至静时,觉自家身体亦不知道了,此为不获其身。
离宫,此心应事之所,明堂也,庭也。
洗心退藏于密,心不在明堂而在密室,故曰行其庭,不见其人。
夫子《传》之曰:止其所也,时止则止,时行则行,动静不失其时,其道光明。
而《大象》又曰:君子以思不出其位,位即中也。
秦汉而下,三教分门,止为不识中之所在。
老子曰:玄牝之门,天地之根。
合天人之奥而言,不外乎中。
儒者反以为异端。
僧羽之徒,不遇明师,随心妄指,既无以存养其心,又安能动察善恶?故朱子所谓诚意者,后世禅学,闭目静坐,此心空空无著,至诚专一,百日便可通灵,儒者得之,遂以为圣学如此。
至正心不过云诚意之久,念头都无不善,则心可正矣。
而不知复性之功,有许多次第。
复性之功,孔孟而后,儒者失其传矣,而道流存之,所谓取坎填离者,即克己复礼。
其言先了命而后了性,性命双修,方为大道。
羽流误解,则以绝欲保身,延年却病为了命,空空静坐,一丝不挂为了性,不知了命者,即孟子所谓立命,了性者,子思所谓尽性。
尽性立命,圣人所以与天通,下学所以上达。
而儒者贬斥佛老,言养气则曰老子之异端,言尽心则曰佛之异端,除却尽心养气,学圣贤无从下手。
万事万理起于心,心在先天纯乎性,故曰人性皆善,心在后天杂于情,故曰性相近。
人心然,天地亦然。
天地未分,乾坤统于太极,阖户谓之坤,闢户谓之乾,纯阴纯阳者合为一元,如人之先天,性无不善也。
天地既分,乾下交于坤,坤上交于乾,而阴阳互宅,变为坎离,坎离,日月也。
天地无功,以日月为功,天地无日不交,坎离无时不会,天地虽分先后天,而后天仍是先天。
人身则不然,分者不能复合,散者不能复聚,心浮动而邪妄多,性沉伏而阴浊胜。
先天乾命转为离情,先天坤命转为坎性,心性分而乾坤颠倒,所以克己复礼,必由养气,以虚无之神,养虚无之气,求放心而入于中宫,即止至善也。
神明静安,真阳有基,谓之有诸己。
再动静交养,内外交修,久久浩然之气充实,则周身无所不到。
《易》曰:君子黄中通理,正位居体,美在其中,而畅于四支,发于事业,美之至也。
孟子言:充实之谓美,即从夫子而来。
充实矣,再加涵养集义功夫,则大也,圣也,神也,自然渐次而至。
故存神养气即存心养气。
宋儒避道家之神气,止言存心,然心即人之神明,心神岂有二乎?了命者,即有诸己而充实,了性者,即大而化之。
欲避佛老尽心养气,另说一番明明德功夫,使天下人,物物穷理,疲耳目、役心志,终身不能殚其功。
不知仁字只是天理良心,谓仁难识,譬如以邦畿为远而不可到,不知未出井闾,殊可笑矣!而误及天下后世,尤可慨也!《大学》实功,非实践不知,非明师不能竟其学,此圣人之道,似乎易知易行,而实无人能知能行。
诚意正心,迥不相侔。
尔等笃行勿倦,久自知之,非口舌可罄也。
摘自刘沅先生著《又问》
目录
- 1 tenten赌场澳门赌场号码
- 2 澳门赌场博彩金额拉斯维加斯老虎机
- 3 如何插入巴卡拉特的工作下注
- ▪ 火花影院视频在线观看
- ▪ Bacaraslot勋爵免费
- 4 寡妇有田免费阅读
- ▪ 在线老虎机明星杜谷赌场多人
- ▪ 国王赌场域免费赌场游戏下载
- 5 赌场老虎机如何运行真实游戏
- 6 NTR之人妻系列1~3在线
- ▪ 澳门赌场迟到我向我展示赌场保证
- ▪ 篠田步美AV片在线
- ▪ 拉斯维加斯赌场巴卡拉托tus baccarat分析
- 7 赌场优惠券向我展示BET硬币赌场代码
- ▪ 国王赌场贝丝移动UFC博彩
- ▪ 如何揉女朋友胸让她娇喘
- ▪ 老虎机类型海外站点地址UNI 88
- ▪ 澳门赌场芯片代理赌场钱
- ▪ 51漫画苹果测试版
- 8 别人对你说好好把握什么意思
- ▪ 小说苏杳
- ▪ GANGWON LAND二十一点Cobs
- ▪ 白金赌场现场赌场推荐
- ▪ Star Du Valley Slime 1000移动Bet365
1xbet Drop -Up赌场大奖验证 《1xbet Drop -Up赌场大奖验证 》由来
编辑1xbet Drop -Up赌场大奖验证 《1xbet Drop -Up赌场大奖验证 》起源